渝經信服務〔2024〕12號
各區縣(自治縣)經濟信息委,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經信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加快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24年8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加快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
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
(2024—2027年)
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是落實重慶新的時代使命和戰略定位的內在要求,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為深入貫徹落實《重慶市加速推進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渝府發〔2024〕18號)文件精神,加快推動我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助推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提升“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能級,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培優育強數字服務、鞏固提升研發創新、提檔擴容服務制造、夯實筑牢功能支撐,加快構建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2334”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體系,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企業主體性作用,著力培育生產性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統籌整合資源,加強行業指導,明確發展方向。
需求導向,重點突出。聚焦“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需求,重點發展工業設計、軟件信息、服務型制造等領域,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資源整合、運營協同,賦能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7年,初步構建起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領域“2334”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體系,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數字服務目標。到2027年,全市新增軟件企業1萬家、“啟明星”“北斗星”“滿天星”示范企業200家、國家重點軟件企業2家,新增智能工廠40個、數字化車間400個、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示范工廠40個。
——研發創新目標。到2027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提升到2%,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5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300家,制造業中試中心(平臺)30家。
——服務制造目標。到2027年,全市新增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個、示范平臺20個、示范項目40個,建設鏈網平臺工廠10個。
——功能支撐目標。到2027年,全市制造業貸款余額占全市各項貸款比重提高到10%。制造業人才總量突破80萬人。建成綠色園區35個、綠色工廠420家、新培育綠色制造綜合服務平臺5個。國家級工業遺產超過10家。
二、重點任務
(一)培優育強兩大數字服務領域。
1.軟件信息服務。聚焦汽車軟件、衛星互聯網及北斗應用、高端行業應用軟件等重點領域,著力構建現代工業軟件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工業軟件、汽車軟件、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支持企業提升研發設計、開發運營一體化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服務能力。重點培育以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為核心的研發設計類軟件,積極發展以先進控制系統(APC)、制造執行系統(MES)為核心的生產控制類軟件,全面提升網絡安全、工控安全、數據安全、車聯網安全、安全測試等信息安全軟件服務能力。加快布局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新型服務業務,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專欄1 軟件信息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空間載體建設。支持兩江軟件園、仙桃數據谷軟件園、重慶軟件園等園區創建中國軟件名園,持續開展“滿天星”示范樓宇遴選創建工作,圍繞人工智能、元宇宙、衛星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培育一批重點特色軟件產業園(樓宇)。 2.重點平臺培育。引導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主導建設開放式服務平臺,重點推動衛星互聯網應用服務開發平臺、軟件托管一體化平臺、軟件供應鏈安全檢測服務平臺等建設。 3.示范試點打造。開展重點軟件產品和軟件公共服務平臺征集工作,加快“啟明星”“北斗星”“滿天星”示范企業創建,軟件人才“超級工廠”試點建設,持續推動關鍵軟件“揭榜掛帥”,打造一批行業發展示范試點項目。 |
2.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圍繞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需求,重點發展企業數字化項目策劃、企業數字化規劃等咨詢服務,數字化能力評估評測、數字化工程或項目造價評估、數字化運營效果評估等評估服務,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集成、數字化產品實施、數字化項目實施交付等管理服務。加強數轉產品和解決方案的供需對接服務,積極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顧問輔導、培訓實訓服務,全面推動以“產線、車間、工廠、企業”為基本單元的梯度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以數字化全面賦能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專欄2 數字化智能化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加快構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資源池,持續開展重慶市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認定,實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診斷,積極做好“未來工廠”揭榜,著力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建設能力水平。 2.重點行業特色平臺升級。推進大足五金工業互聯網平臺、重慶工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等特色專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升級優化,著力提升重點行業數字化服務水平。 3.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建設。分行業分區域建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建立完善“評估摸底-診斷尋方-顧問輔導-培訓實訓”數字化轉型指導服務機制。 4.國家級“雙跨”平臺建設。加快推進H-IIP工業互聯網平臺、Geega工業互聯網平臺、CISDigital水土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全面提升平臺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
(二)鞏固提升三大研發創新領域。
1.科技研發服務。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為導向,引導研發企業與制造企業共同開展研發攻關,推進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圍繞產品需求分析、創新試驗、原型開發等流程,重點布局定制化研發、嵌入式研發和系統性研發等服務。積極推動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建設,重點發展技術搜索、科技評價、概念驗證等專業服務,著力拓展科技成果轉化咨詢、評估、代理、外包、培訓及產權交易等中介服務。優化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重點發展知識產權信息挖掘利用、專利導航、代理運營、協同運營與權益保護等服務,完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等服務鏈條。
專欄3 科技研發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研發機構認定。持續推進重慶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重慶市獨立法人新型企業研發機構認定、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認定等重點工作,著力推進全市研發機構健康有序發展。 2.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航空發動機、精密模具及汽車零部件、高性能數據轉換器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鞏固提升制造業根基。 3.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推動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重慶市技術轉移研究院等建設,加快推進兩江明月湖孵化加速器、精密機械檢測技術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衛星互聯網應用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暢通科技成果生成、轉化、交易等服務鏈條。 |
2.中試驗證服務。面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特色消費品等重點產業領域,重點建設“綜合型+專業型+企業型”中試平臺矩陣體系。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功率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光伏及儲能、傳感器及儀器儀表、AI及機器人、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儲能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生物技術藥、日用化學品等關鍵技術領域的中試服務平臺。
專欄4 中試驗證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專業化中試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和產業園區建設一批中試平臺,著力推動360全景環視測試平臺、電子產品研發中試共享基地、數控機床高精密加工中心、儀表功能材料制造業中試平臺、創新疫苗中試平臺、畜禽用抗菌肽研究中心等項目建設,全方位提升中試服務支撐產業發展能力。 2.中試驗證服務生態優化。組建重慶市中試聯盟,促進中試熟化、概念驗證、小批量試生產等服務的中試鏈條融通發展。推動中試實訓基地、專家工作站等平臺建設,完善中試服務生態。 |
3.工業設計服務。圍繞國家工業設計示范城市、全球設計之都建設,重點實施工業設計主體壯大、服務提升、平臺支撐、人才引育、交流合作五大行動。重點發展概念設計、外觀設計、結構設計、模塊化設計、輔助設計等產品設計,以及用戶服務發掘、體驗設計、服務整合、服務體驗評估、服務傳遞等服務設計,探索眾創眾包設計、網絡協同設計等新型合作模式,發展以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為主的系統設計。鼓勵工業設計企業構建“設、研、產、銷”綜合設計服務生態體系,推廣“互聯網+工業設計”新型服務模式。積極探索定制化設計、設計外包、國際設計共創等領域,推動設計成果轉化,提升設計服務價值。
專欄5 工業設計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工業設計中心梯度培育。引導和鼓勵具備條件的制造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建立健全“設計驅動型企業—市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梯度培育體系,不斷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2.設計服務能力提升。支持工業設計服務企業專業化發展,培育一批工業設計骨干企業,推動“墊江好設計”“武隆服務設計”“消費品工業爆品培育計劃”等示范項目建設,持續開展優秀工業設計成果推廣,提升設計服務和應用能力。 3.平臺載體建設。加快推動重慶工業設計產業城、工業設計總部基地、重慶設計公園等產業園區載體建設,打造重慶設計之都產業園、環西南大學設計創新港,著力推動重慶工業設計數產融服務平臺等重點平臺建設,全力提升工業設計領域企業及人才集聚能力。 4.工業設計人才引育。持續開展重慶市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專業職稱評定,支持各級工業設計中心、設計園區建立制造業設計實訓基地,實施設計招才引智專項行動,發布工業設計緊缺人才供需指南,啟動設計人才留渝計劃,建立工業設計人才庫、專家庫,全面加強工業設計職業化人才隊伍建設。 5.設計行業合作交流。推動重慶設計之都建設運營,推進市區設計服務中心建設,深入實施中新設計共創計劃、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設計賦能行動等區域合作項目,優化工業設計領域發展生態。 |
(三)提檔擴容三大服務制造領域。
1.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勵制造企業開展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安裝調試、交付使用到狀態預警、故障診斷、維護檢修、回收利用的全鏈條服務,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制造企業提升售前服務能力,大力發展項目策劃、售前需求分析、產品升級與迭代、產品個性化等服務。擴大制造企業售后服務范圍,重點發展汽車、電子等優勢產業產品運行監測、運行狀況診斷等服務,發展“一站式”汽車租賃、設備租賃等生產性租賃業態。積極拓展產品數據采集、智慧識別、實時定位、遠程監控和在線診斷等智能運維服務,全面提升制造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水平。
2.總集成總承包。推動制造企業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重點發展一體化的產品設計、方案咨詢、項目承接、建設運營等總集成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開展設計采購施工(EPC)、建設—移交(BT)、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等總承包服務。積極發展定制化服務,著力培育共性制造需求分析、閑置資源集聚、需求彈性匹配、資源動態共享等服務環節,鼓勵建設聚焦制造業集群共性需求的共享平臺。
3.供應鏈管理服務。推動物流服務融入制造業采購、生產、倉儲、分銷、配送等環節,重點發展采購預測、認證引入、績效評估、發展分級、風險管理等供應鏈集采服務。探索發展無庫存儲備、委托營業倉庫存儲和保管貨物、協作分包方式等零庫存管理服務,采用訂單生產、貨物輪動、準時配送等運作方式,全面提升庫存專業化管理服務水平。積極拓展線邊超市、順序拉動、線邊近地化排序等線邊物流服務,提升制造業一體化供應鏈管理與服務能力。
專欄6 服務制造發展重點工程 |
1.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探索建設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平臺、產品數字孿生體等,積極推動自動化油庫裝備遠程運維服務平臺、瓦楞紙板及瓦楞紙箱生產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平臺、互聯網+NMP產線新模式管控平臺等建設,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務水平。 2.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與工業機理模型的設備預測性維護平臺、基于云邊協同的柔性智能裝配及檢測平臺、汽車高精度齒輪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新一代通信設備研制的柔性定制數字管理平臺等建設,提升行業基于共性需求的總集成總承包能力。 3.行業供應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進面向動力系統產業鏈協同制造與服務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終端產業鏈數智云邊端協同制造工業互聯平臺、賽力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平臺、果蔬加工行業大腦、服裝產業大腦等重點生產管理項目平臺建設,推動重點行業供應鏈專業化發展。 4.示范項目打造。開展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示范平臺、示范項目評選認定,建設一批鏈網平臺工廠,全力開展供應鏈管理項目建設,積極推動新材料工業互聯網新模式集成創新應用等總集成總承包項目建設。 |
(四)夯實筑牢四大功能支撐領域。
1.產業金融。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投融資需求,推動制造業多元化融資,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擴大銀行信貸規模,迭代升級“技改專項貸”,優化商業價值信用貸、抵押增值貸等政策產品,拓展綠色信貸、專精特新貸等專屬產品。發揮重慶“專精特新”專板孵化培育和產業投資母基金引導作用,推動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持續推進制造業首臺(套)領域保險服務,擴大制造業領域承保覆蓋面和規模。
專欄7 產業金融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1+7+X+N+5”制造業投融資服務體系構建。著力構建完善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投融資服務行動方案,打通重慶市制造業銀行信貸、基金、擔保等7種投融資渠道,持續創新銀行信貸、產業鏈金融、債券產品等X種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實施重慶市制造業企業技改專項貸款貼息、基金投資等N種投融資配套支持政策,健全政銀企合作、上市培育等5項服務機制。 2.產業金融平臺建設。積極開展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產融合作示范區等創建工作,重點支持產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等建設,推動金融資源精準對接制造企業融資需求。 3.產業金融服務優化。實施企業上市“千里馬”行動,加強與證券交易所的戰略合作,挖掘培育上市后備企業,加快推動制造企業上市。發揮2000億元產業投資母基金引導作用,組建高精尖產業發展基金,推動基金資源加大投向制造業重點企業。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重點支持金融全要素數字畫像服務、“長江渝融通”系統等項目建設。 |
2.產業人才。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雙招雙引”機制,加強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引進。開展制造業人才供需對接平臺建設路徑及主導產業崗位能力標準研究,探索建立制造業重點企業人才需求監測體系。助力中小微企業穩定發展,做好企業基礎人才保障,發揮中小微企業在吸納就業中的主渠道作用,協調實施各類人才招聘活動,引導高校畢業生進企業見習就業。開展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育,繼續實施制造業“百千萬”人才培育行動。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大賽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推動優化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積極搭建企業創新平臺,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啟動建設首批市級卓越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完善人才服務保障,加大人才工作宣傳力度,深化人才合作與交流,營造人才發展氛圍。
專欄8 產業人才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人才需求監測體系建設。開展行業人才需求預測和制造業人才供需對接平臺建設路徑及主導產業崗位能力標準研究,編制發布制造業人才需求目錄和崗位能力需求白皮書。 2.人才培育體系建設。立足國家、市現有政策,做好高端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工作。實施制造業“百千萬”人才培育行動,面向重慶市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一線產業工人等開展多層次、多類型培訓。 3.人才評價體系建設。組織實施重慶市工程技術工業設計、工藝美術、綠色低碳、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四個專業及非公中小企業系列職稱評審,開發建設制造業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課程和平臺。 4.特色職業技能競賽舉辦。組織開展“巴渝工匠”杯系列職業技能大賽以及川渝工業和信息化職業技能大賽,組隊參加全國工業和信息化技術技能大賽,加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 |
3.節能環保。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加快發展專業化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服務,為企業提供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營、產業培育等“一站式”服務,提升優勢產業節能降碳和綠色發展水平。探索以節能咨詢、節能診斷、能源監測、碳核查、碳足跡認證、技術產品推廣為核心的高效節能服務,積極拓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務新業態,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支持構建資源循環利用服務體系,著力提升資源化利用服務專業化水平。
專欄9 節能環保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1+5+7”綠色智造產業創新基地建設。著力打造重慶市綠色智造產業發展研究院,加快建設綠色智造產業虛擬集聚平臺、綠色智造教育培訓平臺等5大平臺,以及成渝綠色低碳技術研究創新中心、綠色智造工程技術應用中心等7大中心,為全市綠色智造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2.綠色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突破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節水技術改造、清潔生產和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改造等核心技術,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節能環保技術體系。 3.節能環保診斷評估。持續推動重慶市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企業創建,積極開展工業綠色水平評估與節能診斷,做好節能服務公司信息登記,有計劃開展重點用能設備能效監測與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審計工作。 4.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積極搭建重慶市能碳雙控在線監管服務系統,強化企業需求和信息服務供給對接,加快培育市級綠色制造綜合服務平臺,為全市制造業綠色發展提供“一站式”綠色制造綜合服務能力。 |
4.工業文化。大力弘揚和保護工業文化、傳承工業精神,不斷增強工業文化的軟實力,推進工業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聚焦工業遺產、工業文化展示、工業文化創意基地、工業文化旅游等重點環節,逐步構建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功能齊全的工業文化服務體系。
專欄10 工業文化服務發展重點工程 |
1.工業文化載體建設。依托鵝嶺貳廠文創公園、北倉文化創意園、九龍意庫等特色資源,培育一批新型市場主體,開發一批工業文化創意產品,打造一批沉浸式工業化體驗項目。 2.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推進國家工業版本館落地重慶。推動重慶工業博物館、重慶紅巖重型汽車博物館、江北洋炮局1862項目、核工業816工程、重慶抗戰兵器工業舊址公園等項目活化利用,培育工業旅游、文化創意等新業態、新模式。 3.工業文化試點示范推廣。編制《重慶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加快建設重慶市工業遺產數據庫,積極開展重慶市工業遺產、重慶市工業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認定等工作,著力培育國家級工業遺產、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形成具有產業規模、集聚效益、旅游吸引力的工業文化發展示范區域。 |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在全市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工作機制統籌下,市經濟信息委組建工作專班,建立“月度調度、季度評估、年度晾曬”工作機制,各細分領域一盤棋布局、一體化推進。加強跨部門協調、市區縣聯動,聚力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二)強化政策集成。整合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工業和信息化等專項資金和政策措施,加大對補短板、強配套、先布局的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項目和平臺的支持力度。指導企業精準用好各級各類支持創業投資、科技成果轉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引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金融資本、銀行信貸等社會資金向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投放。
(三)強化評估監測。結合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建立健全發展監督評價機制,形成專業化的評估方法,定期公布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生產性服務業運行數據,開展重點領域、業態、企業等方面監測工作,形成年度、季度信息發布機制。
(四)做靚重慶品牌。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引導企業開展個性化、時尚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以高質量服務供給引領制造新需求。加強服務品牌意識培育,鼓勵企業推進產品設計、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融合發展,做大提靚“重慶制造”品牌。
(五)優化發展氛圍。積極承辦智博會等國際性或全國性工信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相關大型論壇、峰會、賽事等活動,支持企業積極開展成果發布、品牌推介、展覽展示等,提升行業知名度與影響力。定期編制發布軟件信息、工業設計、服務型制造等行業發展指數或白皮書,加強生產性服務業典型經驗和模式總結、推廣與應用。
原文鏈接:
免責聲明:
本站(華夏泰科)部分信息來源于有關部門官方公示信息,本站進行整理發布,如果信息涉及侵權,請提供權屬證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TOP
客服
電話
微信